作者:張念超
原文標題:炒鞋炒盲盒,是娛樂,還是新邏輯?
大眾消費時代,無法理解消費稀缺的思維;一般大眾,無法理解小眾產品的價值。最近,無論炒鞋,或是炒盲盒,都火爆了年輕一代,成了年輕消費的茶餘飯後,或是工作的手段。當下,如果你不了解炒鞋,或是炒盲盒,可能你與時代產生了代溝,雖然這種代溝對個體生活在短期內沒有太大的影響。
一雙運動鞋,從1000元多炒到7000多元,甚至兩三萬,而且還買不到。對此,大多數人可能說不值,或沒有必要,甚至說這是「毒」害消費,大家有時間可以關注這個APP。最近研究了這個“毒”,是真的毒,它改變的不是售賣方式,而是售賣邏輯,這也是當下焦灼的市場需要改變的。面對目前的市場,大家都在致力於銷售方式或通路的探索,雖有成效,不過方式的改變對市場難有改觀,無論大品牌還是小品牌都一樣。大家不妨從販賣方式的改變,轉換賽道從販賣邏輯變化入手,可能效果大有不同。
炒盲盒,更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,可以說是一場遊戲,也可以說是一場賭注,畢竟一場遊戲一場夢,有夢才有希望,才有市場。這是未來消費的另一個著力點,也是販賣邏輯變化成功的另一個例子。
市場發展到今天,有許多爭論,例如多品牌和多類別,全品類和小品類、系列品牌和品牌系列等等。不過,無論如何爭論,都沒有脫離產品思維、突破企業自我認知。而炒鞋卻從另一個維度詮釋了什麼是小眾產品,什麼是小眾產品的大眾化,什麼是小眾模式以及誰才是小眾的驅動者。
隨著物質的充足與精神的豐裕,大眾商品對消費者來說,品牌本身的價值會被弱化,商品的特、異、新會被放大,品牌的體驗和局部IP的標籤性會成為新的購買理由,這是一種趨勢。而小眾商品則有所不同,除了產品本身好之外,產品價格和品牌保值永遠是消費的基礎。這也是大眾商品和小眾商品的核心差異。
無論是炒鞋還炒盲盒的消費認知和販賣邏輯都值得關注,這也許和你的產業沒有關係,但它畢竟是當下市場環境下的一種突發,也是比較成功的一種突圍。同時,你也會發現一種現象,流通商業雖在消費前沿,但很少談消費升級,似乎消費升級對上游品牌商很重要,我們是否進入了消費升級理論的自我認知,偏離了趨勢和消費精神價值,進而還是在圈子內競爭、在產業內擴充、在組織內內耗、在價格層面偷襲等等。
消費與經濟,已經不是當初的為了溫飽和赤腳上田就可以發展的時代,以前的機會越來越少,新的機會還是存在。未來的路,不是取決於你做什麼,而是你